回到位于老城区边缘的出租屋,林舟感觉身体里的每一根神经都像是被拉紧后又骤然松弛的琴弦,疲惫不堪,却又残留着奇异的震颤。
那间面积不大、布置简洁到近乎单调的一室一厅,此刻似乎也染上了一层不真实的色彩。
他没有开灯,借着窗外透进来的、被楼宇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城市光晕,走到冰箱前拿了一瓶冰水。
冰冷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,带来短暂的物理刺激,试图压下脑海中依旧翻腾的混乱思绪和那隐隐作痛的太阳穴。
昨晚街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,以及那诡异的“信息流”体验,绝非幻觉。
那种清晰度,那种仿佛被强行灌入大脑的“可能性碎片”,真实得令人心悸。
他坐在沙发上,黑暗包裹着他,如同他内心深处的某种状态。
他尝试用自己最擅长的逻辑分析来解构这次事件。
可能性一:急性应激障碍导致的感知扭曲。
肾上腺素在极端情况下确实能让人感觉时间变慢,反应加速。
但这无法解释那几个清晰的、不同结果的“影子”——尤其是那个女孩被撞到的画面。
可能性二:某种未知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。
这更令人不安。
但他最近体检一切正常,也没有其他任何相关的生理异常。
可能性三:……他接入了某种他不理解的“信息维度”?
这个想法听起来最荒谬,最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。
但不知为何,结合那一瞬间的体验——数据流过载般的感觉,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消耗——这个解释似乎最贴合他的感受。
仿佛他的大脑在某个特定频率下,意外地调谐到了一个覆盖现实世界的、充满未来可能性的“广播频道”。
而那个代价——剧烈的头痛,精神的疲惫——就像是强行接收超出带宽信号所导致的“系统”损伤。
他揉了揉依旧隐隐作痛的太阳穴,决定暂时不去钻牛角尖。
无论真相如何,身体的疲惫是真实的。
他需要休息。
然而,这一夜睡得并不安稳。
梦境光怪陆离,充满了断裂的数据流、飞速掠过的街景、以及那个雨夜模糊不清的画面,它们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首混乱的、没有旋律的电子乐。
第二天醒来,林舟感觉头痛基本消失了,但精神上的疲惫感依旧残留,像是后台运行了一个极其消耗资源的程序,挥之不去。
镜子里的自己,眼下带着淡淡的黑眼圈,眼神里有种难以言喻的复杂。
他像往常一样,挤地铁,来到“数海科技”。
办公室里依旧是键盘敲击声、咖啡机运作声和偶尔响起的电话铃声交织成的固定背景音。
一切似乎和昨天没什么不同。
但在林舟的感知里,有什么东西确实不一样了。
上午十点左右,他正在调试一段用于用户画像分析的算法代码。
代码本身并不复杂,但数据量庞大,一个小小的逻辑瑕疵就可能导致结果谬以千里。
他盯着屏幕,一行行地检查着。
就在这时,他右前方的同事,一个叫李浩的年轻程序员,端着刚接满的热水杯朝座位走来。
林舟的目光无意识地扫过他,就在那一刹那——一个极其短暂、模糊的画面闪过他的脑海:李浩脚下被一根没收好的网线绊了一下,热水泼洒出来,溅到他自己的手背上,发出一声痛呼。
这个“画面”极其微弱,远不如昨晚街头那般清晰强烈,更像是一个微弱的信号回波。
它一闪即逝,快得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。
林舟的心跳漏了一拍。
他下意识地抬起头,看向李浩。
果然,李浩正低头看着手机走路,丝毫没有注意到脚下那根从隔板下偷偷溜出来的黑色网线。
“李浩,脚下!”
林舟几乎是脱口而出。
李浩被他突然一喊,吓了一跳,停下脚步,低头一看,才发现那根险恶的网线,离他的脚尖只有不到十厘米。
他心有余悸地绕了过去,对林舟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:“谢了啊,林哥,差点就‘人杯两洒’了。”
周围的同事并没有太在意这小小的插曲。
但林舟的心脏却在微微加速跳动。
不是错觉。
那种“预见”的感觉,又出现了。
虽然微弱,但确实存在。
而且,这次似乎并没有伴随着剧烈的头痛,只有一丝极其轻微的、类似精神高度集中后的疲惫感。
难道……这种能力,是可以被动触发的?
或者说,它像某种感官,在特定条件下会自行接收到某些“信号”?
整个上午,林舟都有些心神不宁。
他一边处理着手头的工作,一边分出部分心神留意着周围的环境,试图捕捉那种奇异的“回响”。
但再也没有类似的清晰“预见”发生。
只有几次,当他高度专注于某项复杂任务时,会感到一丝极其轻微的、类似昨晚街头那种“信息流”涌入前的预兆,但都转瞬即逝,没有形成具体的画面。
午饭时间,他独自一人去了公司楼下的便利店,买了一份简单的便当。
排队结账的时候,他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付款、离开,忽然冒出一个念头:能不能……主动尝试一下?
他不是想预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只是想验证一下。
他闭上眼睛,深吸一口气,努力回想昨晚街头那种精神高度紧张、感官被强行拉伸的感觉。
他将注意力集中在收银台,集中在下一个顾客会用什么方式支付上。
这是一种奇怪的尝试。
他不知道“正确”的方法是什么,只能凭借首觉去模拟那种状态。
大脑深处传来一种轻微的、被挤压的感觉,像是在调动某种平时休眠的资源。
几秒钟后,一个模糊的印象浮现在他脑海:排在他前面的那个穿着格子衬衫的中年男人,会掏出手机,打开微信支付的二维码。
林舟睁开眼。
果然,轮到那个中年男人时,他一边抱怨着什么,一边熟练地解锁手机,点开了微信。
整个过程与林舟脑海中那个模糊的印象几乎完全一致。
成功了?
林舟心中一动,立刻将注意力转向下一个人——一个打扮时髦的年轻女子。
他再次尝试集中精神。
这次,那种被挤压的感觉稍微强烈了一些。
一个更清晰点的画面出现:女子会从钱包里拿出一张印着卡通图案的银行卡,刷卡支付。
几秒后,女子果然掏出了那张特征明显的银行卡。
林舟的心跳更快了。
他可以……主动“读取”这些微不足道的未来片段!
就在他准备尝试第三次,想看看收银员会不会找错钱时,一股熟悉的、但比昨晚轻微许多的刺痛感,从太阳穴深处传来。
同时,他感觉大脑像是被抽走了一部分精力,有些昏沉,眼前甚至出现了零点几秒的恍惚,仿佛便利店的景象与某个完全无关的、他办公桌的画面叠加在了一起。
他立刻停止了尝试。
刺痛感很快退去,但那种精神被消耗的疲惫感却叠加在了原有的基底上。
更让他有些在意的是,刚才那一瞬间的恍惚,那短暂的“画面叠加”,似乎并非空穴来风。
他隐约记得,自己好像……忘记了什么?
是出门时忘记关灯了?
还是忘记回复某封邮件了?
一种不确定感悄然滋生。
他付了钱,拿着便当走出便利店,站在阳光下,微微眯起了眼睛。
他初步验证了自己的猜测。
这种能力确实存在,似乎可以通过主动集中精神来触发,至少在预测这种简单的、即将发生的事件上是有效的。
但是,代价同样真实存在。
每一次使用,哪怕是这种微不足道的“读取”,都会消耗精神力,带来身体上的不适(头痛、疲惫),甚至可能……影响记忆?
刚才那种“忘记了什么”的感觉,虽然模糊,却让他心生警惕。
信息过载,精神熵增?
林舟回到办公室,坐在自己的工位上,食不知味地吃着便当。
他想起了五年前那个雨夜。
如果当时他拥有这种能力,哪怕只是提前几秒钟预见到那辆失控的卡车,是不是就能……这个念头如同黑暗中滋生的藤蔓,诱人而危险。
但紧接着,他又想到了那随之而来的代价。
为了预见几秒钟的未来,他需要承受多大的精神冲击?
会不会因此而忘记更重要的事情?
甚至,如果他当时真的介入了,会不会引发更坏的连锁反应?
他看到的“可能性碎片”,并非全部,贸然行动,焉知非福?
这个新获得的能力,不是阿拉丁神灯,更像是一把双刃剑。
它锋利,诱人,能劈开眼前的迷雾,但也可能随时割伤握着它的手。
林舟默默地吃完最后一口饭。
他意识到,自己的人生,这条原本被他视为“冗余代码”的生命轨迹,因为这个突如其来的“变量”注入,己经开始朝着一个完全未知的方向偏离。
他需要更多的信息。
关于这个能力的本质、触发条件、代价的具体形式和规避方法……他需要像分析数据一样,去分析这个降临在自己身上的“异常”。
而眼下,最首接的线索,或许就隐藏在他刚刚经历的微小代价中——那短暂的记忆恍惚。
他需要确认,自己到底忘记了什么。
他打开电脑,开始检查今天上午的工作记录和邮件往来。
一行行代码,一封封邮件,在他眼前流过。
他试图从中找到那个被遗忘的“碎片”。
这,将是他的第一次“自我调试”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