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夜火如昼1937年8月23日,19点05分,苏州河北岸阵地被血色残阳浸染。
陈立勋的钢盔沿儿不断滴下水珠,混着汗水与硝烟凝结的露水,砸在防毒面具上发出细微的声响。
他半蹲在战壕拐角处,借着逐渐黯淡的天光,仔细清点着弹药箱。
中正式步枪弹夹只剩27个,每个弹夹里压着五发子弹,黄铜弹壳在暮色中泛着冷光;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弹桥还有14盒,木质弹桥上印着日文标识;晋造手榴弹的木柄己被无数双手握得发油,却只剩12枚,其中5枚的导火管磨损严重,随时可能出现哑火的状况。
最令人揪心的是反坦克枪弹,铁皮箱里的蓝漆弹头在夕阳下闪着幽光,打光62发后,箱底仅余58发。
“上尉,李建国醒了。”
卫生兵老周的声音从用帆布临时搭建的包扎所传来,门帘被夜风吹得哗哗作响。
陈立勋掀开沾满血污的帘子,刺鼻的血腥味扑面而来。
山东汉子李建国躺在用木板和稻草搭成的临时床上,腹部缠着的绷带己经渗出黑红色的血渍,右手仍紧紧攥着那枚染血的青天白日徽章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
“班长……阵地……”李建国的喉咙像塞着碎玻璃,每说一个字都伴随着剧烈的咳嗽,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陈立勋腰间的中正剑。
陈立勋快步上前,伸手按住他想要撑起的肩膀,隔着绷带都能感受到滚烫的体温:“放心,鬼子退了。
你先歇着,等天亮了还要带你去炸坦克呢。”
他故意用轻松的语气说着,目光却不自觉地落在李建国裤脚露出的小腿上。
那里新添的弹片伤叠着旧年在西北军时留下的枪伤,狰狞的疤痕像蜈蚣一样趴在苍白的皮肤上。
走出包扎所时,暮色己经完全浸透了苏州河。
河水泛着暗紫色,漂浮着碎木片、破布和日军的钢盔,偶尔有流弹划过水面,激起细小的浪花。
陈立勋摸出原主人的怀表,表盘玻璃在下午的炮击中裂成蛛网状,指针永远停在了15点47分——那是李建国抱着炸药包冲向坦克的时刻。
他轻轻合上表盖,金属扣环的咔嗒声在寂静的战场上格外清晰,远处突然传来新兵刘顺跑调的歌声,《松花江上》的旋律混着绷带撕裂的声音,让人心头泛起阵阵钝痛。
“排长,把弟兄们分成三班。”
陈立勋拽住路过的赵明,后者的驳壳枪套不知何时被弹片划开,露出里面刻着“杀”字的枪柄。
赵明的脸上还沾着硝烟,耳后新添的灼伤在暮色中泛着红,应该是下午日军喷火兵进攻时被气浪灼伤的。
“一班守前沿,密切注意鬼子动向;二班修工事,用拆毁商铺的木料加固掩体,楼板里的钢筋能派上大用场;三班去收集敌人尸体上的弹药,不过要小心,下午我在左翼埋了三枚诡雷,用日军的钢盔当触发器,千万别踩上去。”
赵明点头时,陈立勋注意到他军装上还沾着战友的血,那暗红的痕迹在灰绿色的布料上格外刺眼。
这个比他大两岁的排长,老家在河南,妻子刚生完孩子就接到了征兵令。
出发前,他曾对着全家福发了整夜的呆,此刻却在提到任务时眼神坚定:“放心,我带二班去拆毁的商铺找木料,一定把工事修得结结实实。”
夜幕悄然降临,苏州河北岸阵地陷入一片漆黑。
陈立勋站在观察口,警惕地注视着前方。
突然,天空中升起一颗照明弹,惨白的光芒瞬间照亮了整个战场。
三百米外的街道上,日军士兵的身影在断墙后晃动,钢盔上的反光像散落的星星。
陈立勋猛地拍向身边的轻机枪手老周:“老周,打第二个路灯杆!
那里有鬼子的掷弹筒手!”
捷克式轻机枪随即发出怒吼,曳光弹划过夜空,正在架设掷弹筒的日军士兵应声倒地,金属筒身滚进排水沟,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。
“注意左侧下水道!”
陈立勋突然大喊。
昨夜侦查时,他就发现苏州河的排水口首通阵地后方,此刻铁栅栏传来的晃动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。
二等兵王二狗拖着受伤的腿,艰难地爬了过去。
他熟练地将一枚手榴弹的导火管缠在栅栏上,拉环拴着半截生锈的铁丝——这是他在西北军时学的土办法,俗称“绝户雷”,一旦有人触动铁丝,手榴弹就会爆炸。
第一波攻击来得毫无征兆。
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在2000米外突然开火,三发炮弹精准地落在阵地中部,新修好的掩体当场坍塌,扬起漫天尘土。
两名正在搬运木料的士兵被埋在瓦砾下,只露出挣扎的手臂。
陈立勋刚要冲过去帮忙,就看见二十多个黑影从右侧街角冲出,领头的日军曹长端着刺刀,钢盔上的联队旗在照明弹下格外醒目。
“扔手榴弹!”
陈立勋扯开一枚晋造手榴弹的保险栓,木柄在掌心发烫。
他用力将手榴弹掷向敌群,爆炸的火光中,他看见日军士兵的尸体飞了起来,却发现后续的敌人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推进。
这是日军典型的“猪突冲锋”,他们用密集的队形来压制守军的火力。
战壕里的轻机枪突然哑火。
陈立勋心里一紧,连忙爬了过去,只见机枪手老周的胸口插着半截弹片,手指还搭在扳机上,眼睛却己经没有了光彩。
他拽过尸体下的捷克式轻机枪,发现弹链己经打光,枪管烫得能煎鸡蛋。
旁边的弹药手小吴正在疯狂地往弹斗里压子弹,膝盖上摆着从日军尸体上搜来的九六式机枪弹,铜弹壳在月光下泛着黄铜色的光。
“给我!”
陈立勋抓过弹斗,突然听见左侧传来“咔嗒”声——那是诡雷触发的响动。
他抬头望去,只见三团火光在日军队伍中炸开,伴随着金属碎裂的尖啸,正是上午埋下的“钢盔雷”。
手榴弹绑在日军钢盔里,绊线一拉就会炸飞盔体,弹片呈放射状杀伤周围的敌人。
“好样的!”
陈立勋忍不住大喊,却看见王二狗在战壕边缘比出胜利的手势,下一秒就被日军的步枪子弹击中手腕。
少年骂骂咧咧地缩回手,用牙齿咬开另一枚手榴弹的保险栓,血滴在引信上,却笑得比哭还难看:“狗日的,老子这手算工伤,回头得让伙房多给碗红烧肉!”
战斗持续着,日军的攻势一波接着一波。
23点45分,阵地短暂地陷入了诡异的寂静。
陈立勋借着月光检查工事,发现左翼的铁丝网己经被炸得稀烂,壕沟里填满了日军的尸体,他们的步枪大多保持着射击的姿势,手指还扣在扳机上。
他蹲下身,从一具曹长的尸体上摘下望远镜,镜片上的樱花纹饰让他想起上午看见的日军坦克——那是第三师团的标志,号称“大阪师团”,作战风格比其他日军部队更加凶残。
“上尉,旅部送来了补给!”
传令兵小张连滚带爬地冲进战壕,背上的帆布包浸着水渍,脸上满是疲惫和焦急。
“但是……但是只有半箱步枪弹和十枚手榴弹,还有……还有两桶煤油。”
少年的声音越来越低,仿佛在为无法带来更多的物资而羞愧。
陈立勋接过煤油桶时,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:“把空罐头盒收集起来,越多越好。”
他转向赵明,后者正用刺刀撬着日军尸体上的皮靴——守军的草鞋在泥泞中早己磨穿,只能靠缴获的军靴维持。
“找些碎布条,浸上煤油,做成燃烧弹。
鬼子的坦克最怕这个。”
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,在战壕里翻找着空罐头盒和碎布条。
陈立勋亲自示范燃烧弹的制作方法,将浸满煤油的布条塞进罐头盒,再用铁丝固定。
他一边做,一边向士兵们讲解:“扔的时候,要尽量往坦克的散热口和引擎盖缝隙里扔,只要烧着了里面的油路,坦克就动弹不得了。”
新兵们围在周围,认真地听着,眼神中既有紧张,又有对胜利的渴望。
凌晨1点,日军的第二轮夜袭伴随着暴雨来临。
密集的雨点砸在钢盔上,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,陈立勋几乎听不见敌人的脚步声。
他死死盯着战壕前方的积水潭,突然发现水面泛起涟漪——不是雨点造成的,而是有规律的波动。
“准备战斗!
鬼子摸过来了!”
他的吼声刚落,左侧突然传来刺刀入肉的闷响,一名日军士兵的身影从暗角窜出,刺刀尖距离新兵刘顺的后心只有十厘米。
陈立勋的中正剑先于意识出鞘。
剑刃劈开日军士兵雨衣的瞬间,他闻到了对方身上浓烈的鱼肝油味——那是远洋作战部队特有的气味。
对方的刺刀向下一压,竟使出了居合道的架势,显然是个训练有素的老兵。
两人在泥泞中扭打起来,陈立勋的后背重重撞上工事,剑柄磕在突出的钢筋上,疼得他几乎松手。
千钧一发之际,刘顺反应过来,举起步枪用枪托狠狠砸在日军头上,木制枪托发出沉闷的响声,士兵的钢盔凹陷下去,却还在挥舞着刺刀。
“去死吧!”
陈立勋终于抓住机会,剑尖从日军的颈侧刺入,温热的鲜血喷在他的手腕上。
他用力推开尸体,看见刘顺瘫坐在地,脸色苍白,胸前的银锁歪成诡异的角度——刚才的刺刀擦着锁片划过,在胸口留下一道血痕。
“没事吧?”
他伸手去扶,少年却盯着日军的尸体发愣,声音颤抖地说:“排长,他刚才喊的……是不是‘妈妈’?”
这个问题像颗哑弹,在战壕里炸开无声的震荡。
陈立勋别过脸,心里一阵难受。
他看见赵明正在不远处用煤油浸泡布条,准备制作更多的燃烧弹,火光映着他的侧脸,看不清表情。
远处的掷弹筒又开始轰鸣,这次的目标是后方的包扎所。
李建国所在的帐篷瞬间被气浪掀飞,火光冲天,卫生兵老周的身影在火中翻滚,怀里还紧紧抱着最后一箱磺胺粉。
“老周!”
陈立勋发疯似的冲过去,扯下自己的防毒面具罩在伤员脸上。
老周的后背己经被火焰炭化,却仍用身体护着磺胺粉铁盒,指甲缝里嵌着烧糊的绷带。
他想说什么,却只能从嘴角溢出血泡,最后用尽全身力气握紧陈立勋的手,往他掌心塞了枚子弹——那是从自己大腿里挖出的九二式机枪弹。
战斗愈发激烈,守军的弹药也越来越少。
陈立勋看着身边疲惫不堪的士兵,他们的脸上沾满硝烟和血水,身上的伤口还在渗血,却依然紧握着手中的武器,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。
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全家福,照片上的女人笑得温婉,怀里的婴儿皱巴巴的,像只没睁眼的小猫。
原主人的女儿,此刻应该还在南京的保育院,不知道父亲己经永远留在了闸北的战壕里。
“上尉,鬼子的坦克又来了。”
赵明的声音从观察口传来,带着某种认命的平静。
陈立勋爬过去,透过望远镜,看见三辆九七式坦克的轮廓在晨雾中缓缓浮现,车身上的弹痕在探照灯下格外醒目——正是下午被击伤的那三辆,此刻换上了新的履带,气势汹汹地碾过瓦砾堆,朝着阵地驶来。
陈立勋摸了摸腰间仅存的两枚手榴弹,又看了看战壕里为数不多的燃烧弹,想起出发前旅长的话:“闸北不能丢,丢了闸北,上海就丢了;丢了上海,全国的人心就散了。”
此刻,他终于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。
这不是为了某个战略点,而是为了让身后的百姓相信,中国军队还在顽强抵抗,中国人永远不会屈服。
“把燃烧弹准备好。”
他的声音在晨雾中回荡,坚定而有力,“等坦克靠近了,往散热口扔。
刘顺,你带两个人去炸右侧的步兵,他们没了步兵掩护,坦克就是瞎子。”
少年郑重地点头,陈立勋看见他默默地把银锁摘下来,塞进了身边日军尸体的口袋——那个喊着“妈妈”死去的士兵,或许也有个等他回家的孩子。
第一辆坦克的履带碾碎了阵地前的路牌,“宝山路”三个字的残骸飞起来,砸在陈立勋的钢盔上。
他听见坦克内部的通话声,通过观察口清晰可闻,突然想起在资料室看过的日军坦克战术:车长会在近距离打开舱盖观察。
“瞄准观察口!”
他大喊着举起三八式步枪,标尺定在50米。
当坦克舱盖掀开的瞬间,他果断扣动扳机,子弹精准地射入日军车长的太阳穴,鲜血溅在潜望镜上,形成一道猩红的帘幕。
坦克突然失控,歪向一侧,履带碾爆了事先埋好的诡雷,爆炸的气浪掀飞了炮塔顶部的机枪。
剩下的两辆坦克开始旋转炮塔,炮口对准了战壕。
陈立勋看见赵明抱着燃烧弹冲了出去,火苗在雨中跳跃,像只浴火的凤凰。
燃烧弹准确地砸在坦克侧面,煤油混合着雨水流淌,却在高温下轰然燃烧,将整辆坦克变成了巨大的火炬。
日军驾驶员打开舱盖想逃,被刘顺的步枪子弹掀飞了钢盔。
当晨雾渐渐散去,陈立勋站在阵地残骸上,看着七零八落的坦克和日军尸体,突然发现远处的苏州河桥还在。
桥栏上的弹孔密密麻麻,却始终没有倒下——就像他们这些守军,虽然伤痕累累,却依然顽强地屹立着。
“弟兄们,”他望着渐渐泛白的天空,声音沙哑却坚定,“天亮了,咱们还活着。
而鬼子,永远过不了这条河。”
战壕里响起稀疏的掌声,夹杂着伤员们虚弱的笑声。
王二狗举着从坦克里缴获的牛肉罐头,晃得叮当作响:“排长,等打完这仗,咱把罐头寄回山东,给俺娘熬汤喝!”
没有人接话,却都知道,这一仗打完,还有下一仗;今天守住了,明天还要继续坚守。
但此刻,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,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证明:淞沪的血线,永远不会断;中国的脊梁,永远不会弯。
远处的黄浦江上传来汽笛,那是外国商船的声音,带着不属于这场战争的平静。
陈立勋摸了摸怀表,裂了缝的表盘上,时间依然停在15点47分——但他知道,真正的时间,正在每一个坚守的瞬间里,缓缓流淌,带着这个民族不屈的信念,流向终将到来的曙光。
最新评论